谈谈你对网络新词的看法
作者:王鹏飞
万物有流行,语言也不例外。随着时代的发展,每一段时间,总会有不同的词语活跃于社会之间,成为热词或者流行语。互联网兴盛之后,流行语的更替明显加速,每年都会有不同的新词语产生,令人目不暇接。
从内容来看,流行语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当前时政。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小康、赶考、双减、碳达峰、碳中和等词语成为去年流行词。二是热门事件。因鸿星尔克的捐款行动流行的“野性消费”,facebook公司改名带来的“元宇宙”,都是热门事件带来的流行语。三是网友独创。自媒体的出现,为大众提供了通畅的表达空间,因为方言或者个性化的表达方式,不时有各种新的词语在网络上流行开来,“破防”“给力”“雷人”等均属此类。
无论何种来源,流行语的背后都有很强的时代特征。语言是维系社会发展的重要媒介,每一代人都会把独特的时代特征和生活感悟,浓缩在日常的流行语之中。可以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流行语,一部流行语的简历,可以看到时代变革的点点滴滴,流行语可为正史补白。
如果做一个纵向比较,相较于纸媒时代的流行语多来自知识分子的话,那么近年的流行语最大的一个特征,当数不少词语来自网络语言。这个变动,导致从语言学规范来看,有些流行语不完全符合社会学或者语言学价值,如“绝绝子”“让我康康”,追求的只是一种表达快感。虽说流行语也需规范和咬文嚼字,但换个角度,会发现这些不符合语言和文本规范本身,其实也正是一种时代特征。
20世纪初期,上海普通市民中间流行一种“洋泾浜英语”,绅士被称为“尖头鳗”,不好就是“no good”,这种用中国词或中文语序来表达英语的方式,一时之间引为笑谈。但这种流行语的背后,正是100年前上海成为国际化都市的典型写照。“洋泾浜英语”是普通市民的创造,因此显得活泼生动,具有很强的视听冲击力,让人一用难忘,很快流行。但也因为是大众的自发创造,不少“洋泾浜英语”又难免不合规范,引起非议。以昔例今,当年的“洋泾浜英语”多像当下的网络流行语?
对于当前野蛮生长的不少流行语不符合汉语规范这个问题,早已引起关注。不过放在语言发展的历程中,其实不必焦虑。索绪尔说任何词语“在普遍使用之前,无不由若干个人最先发出。这个形式一再重复,为社会所接受,就变成了语言的事实”。“洋泾浜英语”中表示“丢脸”的lose face,虽然不合规范,但因为使用者众,后来反而成了英美国家的流行词语。但大部分的“洋泾浜英语”都早已随着时代发展销声匿迹了。极少量有意义的流行语,会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进入正式的词典之中成为新的语言表达。而大部分只有形式没有内涵的流行语,往往风行一段之后就被语言系统淘汰,消失在历史的天空。
说及人生审美时,朱光潜提醒我们,“慢慢走,欣赏啊”。对于流行语,正可如是。当我们用欣赏的视角来看,就会发现流行语背后的时代风景。(王鹏飞)
来源: 辽宁日报
谈谈你对网络新词的看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