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网络热词
当下,
最火热的网络流行语,
莫过于刺客、栓q了,
我们跟风使用,
以显示自己年轻、时尚、有趣,
我们也深受其烦,
满屏雷同文字,
看得让人抓狂。
流行语刷新演进,这很互联网
人间词、话在网络上走红,
必然有其合理性。
它们简约个性、生动活泼、幽默风趣,
独特的表达方式很合网友口味。
它们并非凭空而出,很多植根于现实,
譬如,996、内卷,
对社会现象进行了精准阐释。
网友的想象力、创造力,
让语言文字耳目一新。
万事万物都在运动、变化,
语言自然也不例外。
流行语没有该不该存在一说,
只有好梗和烂梗的区别。
我们不反对好的流行语,
明明是现代人,
吸着现在的空气,
为什么偏要执着于僵死的语言?
但我们要反对过度使用。
眼球效应导致
过度使用、语言通货膨胀
伴随新词出现的,
往往是无节制、不加思考地
使用、化用、套用。
这背后,有在信息过剩时代
争夺关注度的考量,
一个词火了之后,总有人趁机蹭热点。
以刺客来说,
这个词脱胎于雪糕刺客,
原意指那些隐藏在冰柜里,
看着其貌不扬的雪糕,
但当你去付款时,
它会用高价刺你一剑。
称得上刺客的,价高是一方面,
更重要的是不明码标价。
而后来,似乎东西只要超出心理预期价位,
都被称为刺客。
再后来,甚至出现了电动车刺客,
高温下的电动车座椅很烫,
人一坐上去,立马被烫得弹起来,
感觉像被刺了一下。
这可以说是语言通货膨胀了。
图片来自网络,危险动作请勿模仿
我国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
李安宅在《论语言的通货膨胀》中,
引入了金融术语,
他认为,货币是交换财富的手段,
语言是传达思想和情感的媒介;
如同货币与其背后真实财富不匹配
而生的通货膨胀,
语言和语言背后的思想、情感的不匹配,
就是语言的通胀。
通胀的还有栓q,
本意是感谢,
发明这个词的广西桂林阳朔县农民刘涛,
也是在真心表示感谢,
后来却衍生为表达无语、讨厌等情绪。
语言狂欢消解了严肃性
对于语言本身来说,
网络流行语是一种创造力的表现,
而动不动就拿流行语说话,
缺少了其他的表达,
未尝不是一种对创造力的扼杀。
语言变得更丰富了,也更单一了。
对于使用者来说,
在语言的狂欢中,
也造成了迷失。
据媒体调查显示,
很多受访者感觉自己的语言越来越贫乏,
基本不会说诗句,
不会用复杂的修辞手法,
“现在大家夸人,
习惯用一套固定的句式,
或者用很多夸张的语气词。”
“有时候脑子里想一件事情,
无法很利索地说出来。”
对于解决现实问题来说,
网络流行语在引发关注、壮大声势中
发挥了重要作用,
使用中的失序失当,
却通过娱乐化的表达,
消解了严肃性。
还是以刺客来说,
它很好地反映了现实痛点,
不只是线上的声讨,
对线下问题解决也有裨益。
借助网络的力量,
一些高价现象、营销套路得以被认真对待。
而上文所提的类似电动车刺客这样的表达,
造成了词义的贬值,
这么玩下去,
流行语的威力、倒逼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很可能要打折扣。
不是说不能娱乐,
而是不能把所有的东西都娱乐化。
相信网络流行语的自净能力,
也别放松自我规制
防止过度使用,
首先明确,不是不能用。
对于网络流行语需有足够的宽容,
没有了海纳百川、兼容并蓄,
也难成语言文字之美。
要相信流行语的自净能力,
它自有新陈代谢、优胜劣汰的过程。
在网络这种信息高速流动、快速淘汰的
场景中,
会不断有新词产生,旧词消亡。
回看那些曾经红极一时的词语,
从“翻船体”到“凡尔赛”体,
从以yyds为代表的“缩略派”,
到绝绝子、无语子等“子系列”,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很多梗就像夏日的雷阵雨一样,
来得迅猛,火得突然,
却难以持续。
让网络流行语飞一会,
那些有价值的、被大众认可的,
自然会发展,
那些缺乏表现力和生命力的,
自然会消亡,
大浪淘沙,真金乃见。
网友在使用中也需保持节制,
不扩大化、娱乐化,随意嫁接。
与其做一只“学舌的鹦鹉”,
少有自己的语言,
只是机械重复、复制粘贴,
何不展现自己独特的气质。
网络流行语就像“大众菜”,
知名度自然高,
但吃多了会腻烦,
别具一格的才是真香。
壬寅年 六月廿二
2022-07-20
转自:央视网
来源: 央视网
如何看待网络热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