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感低沉催人泪下散文
朱先泽
刘鸿伏散文名篇《父亲》,我看过多遍了,每次温故知新,都特別感动,甚至热泪盈眶。我曾经让自己的孙朗读全文,借此激励他们奋发改变命运,创造自己的美好未来,希望他们终生与书为友。
刘鸿伏就是个苦读足球看盘软件-足球即时指数的好典型。《父亲》中的细节描述,尤其值得学习借鉴。这些精心挑选出来的细节场景与人物言行、神态变化的细致描述,都深藏着时代与人生的历史真实碎片。此文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示了人性与人情的复杂表现形式,挥亳疾书,淋漓痛快又回味无穷,催人泪下,让读者过目难忘。
“父亲常常在喝醉了酒的时候,喜欢拿了我的文章夸燿于那些乡邻朋友。”这个细节的捕捉,意在证明父亲对文化人的仰慕,虽然他自己识字不多,也是由于贫困所致。父亲一生的许多片段故事,让作者一遍遍地体验了人生的艰难与复杂,及其骨气人格的可贵与血浓于水的父子情深。一双赤脚在山地的大雪里跋涉;扛一把木匠的斧头在清寒的月夜独自归家;一支青竹篙破浪驾舟谋生路;披蓑衣戴斗笠在细雨寒风中赶牛犁田;还有那根被水染成肉红的扁担和父亲头上的稀疏的白发,都常常能唤起儿子刻苦学习,一往无前的动力。这些细节像照片一叠叠展示在读者眼前,这也是永不会干枯的心泉。这些点到为止的描述,都是铺垫与烘托。父亲可敬可亲的形象渐渐清晰展现读者眼前,引人遐想,且有了深入了解的热望。
作者描述收到高考后大学招生录取通知书的悲喜场景,再不是一笔带过,照片式的回眸了,而是浓墨重彩地描述了儿子和父亲在田间的一次冲突一一备受压抑和奚落后的犟嘴。为生计所困的父亲并不知道儿子已经全力以赴地苦读了,却总是埋怨儿子不争气,不文不武不顺眼。
作者扔了木桶,接了通知书,泪便不知不觉地涌出来了。老天有眼,天意酬勤,十年寒窗苦,终于有了回报。当然底气也足了一点,苦孩子终于熬到头啦!这批小学五年、初中两年、高中两年,可谓速成班的孩子,很不容易啊。我执教过两届这样的学生,他们除了上课,就是田间劳动,在茶山造梯田。人生转眼即逝的青舂年华被耽误了,绝大多数孩子都匆匆忙忙地被过早地推入了社会。
“发怒的父亲依然黑着脸,只说:‘崽,你命好。’转身扛了禾桶匆匆远去。”这个场面确实把赶十几里山路送通知书的李老师谅在一边了。作者写出这个细节,当然有难言之苦,也是不忘滴水之恩的表现。
“那一夜,父亲喝得大醉。”不枝不蔓,干净利索,引出的一段感言,有水到渠成之感:人生的偶然就是命运,而命运绝不仅仅只是偶然,崇拜泥土或崇拜书本,迥然不同又有许多相通,这也是偶然么。那一夜,我失眠了。笔耕攻读,与田间劳作,确实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知识分子与劳动大众紧密结合,在这个家庭里,体现得生动活泼,令人遐想或沉思。
一浪高过一浪,高潮迭起处,是父亲远行送子到大学报到。因为高兴过度,看错了报到时间,竟然提前一个月到校,好在处处有雷锋,一路送温暖。如果没有大学朱老师的热心肠,也许这父子两人就进退维谷了。贵人相助,在一生中的重要不可忽视,朱老师对这个农村来的孩子关心备至,安排食宿,并且乐当校园导游,这样善解人意的好老师,在后来教育产业化市场化的那些岁月里确实罕见了。刘鸿伏三生有幸,处处遇到了好人。长途辗转跋涉的苦衷和内心的恐惧,在父子的精气神的描述中活灵活现,令读者紧张,也令读者开怀。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刻苦读书自有美好前途。鸿伏的展翅高飞给天下读者无限激励。人们诗意的栖息大地,在此文中韵味无穷。
“父亲头上裹着头巾,腰间围着黑包袱,一身只有走亲戚才穿的灰布衣,肩上挑着我的一只古旧的木箱和一卷铺盖走在前面。”
“父亲忽然站住,用颤抖的手解开外衣纽扣,从贴肉的衬衣里撕开密缝住的小口袋,那里藏着五十元钱,父亲抽出三十元,说,崽,家里穷,这点钱你拿着,莫饿坏了肚子。”
“我不肯要,父亲眼红红的,却一副要发脾气的样子。我爱父亲,也怕父亲,只好从那布满老茧的大手里接过两张薄薄的纸币,那是二十元,却仿佛接过一座山,沉甸甸的。”
“就在车子启动的一刹那,父亲猛地转过身来,深深地看了我一眼。啊,父亲,他在流泪!”
描述收到录取通知书,喜从天降,到送子入学,再写依依难舍的别离。真是把记叙,抒情和议论,水乳交融,字字句句点点滴滴都围绕父子情深,又言外有意,画外有声。诚如作者坦言:此文“立体地折射了家庭伦常、社会变迁、文化与土地等问题”。1990年春,作者在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多年后,对父亲的言行和内心有了更深的理解,于是撰写此文,歌颂“父亲是我生命的路碑。为父亲,为自己,也为那片养育过我的故土,我把所有翻开的日历都当作奋斗的风帆。”这个结尾的诗句,真有绕梁之声,久久回荡不息。
伤感低沉催人泪下散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