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暴力数据分析表
一、被“网暴”吞噬的一代人
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日益成为社会的信息生产、传播之地,语言暴力也从线下转移到了线上,形成了大家深恶痛绝的网络暴力。
今年6月10日,唐山烧烤店打人事件爆发,一石激起千层浪,抖音12个小时内评论多达300万条,还成立了一个300多人团队专门处理这件事。唐山打人团伙有9个人,但有200多个账号被认为是打人者的账号,他们都受到网暴冲击。抖音安全产品经理刘欢说,那段时间,当地三四十岁,身体壮硕上身赤裸的男性都有可能被认为是打人团伙成员,进而被网暴。
网暴行为还从对当事人蔓延至其周边人或物。在唐山打人事件中,烧烤店老板娘,施暴者的子女和朋友,甚至相关的服装品牌,均遭遇谩骂和嘲讽。
图1 打人事件现场
如果说唐山烧烤店打人事件中的网暴源于人们对黑社会势力的愤怒,那么,更多网暴真相的背后则是对无辜善良的人们的误解和伤害。
3月21日起,由于疫情,上海师范大学开始实行封闭管理,学生不得出入宿舍,一日三餐由食堂准备成盒饭,再由志愿者送到宿舍门口。而哲法系研三的女生陈真真因为并没有住在学校里,所以没有被隔离在校内,而是自4月1日起就被封控在了自己住的小区里。
尽管没有被封闭在宿舍内,但陈真真通过网络和社交平台了解到,同学们的封校生活并不好过。大家长期被封在寝室内,不但感觉烦闷;特别是一些居住在有密接风险楼宇中的同学们,心理上也承受着极大的压力。
陈真真一直想为同学做点什么,但又不知道该如何做。3月31日,陈真真的辅导员在班级群中安慰鼓励大家再坚持一下,等到自己可以出去了,就给同学们带巧克力吃。辅导员的话给陈真真带来了灵感,那就给同学们送巧克力吧。
陈真真联系了学校附近的大润发,了解到超市还有共计58000元的巧克力库存;又经由与学校的确认,当下学校可以接受捐赠物资。
陈真真决定把超市所有的巧克力库存都买下来,以个人的名义捐赠给同学们。在理货期间,出于分发方便考虑,除去一些礼盒装、大块装的巧克力,最终陈真真一共买下了50000.8元的巧克力,购物小票打出来接近一米长。
陈真真说,这次买巧克力几乎花光了她手里所有的积蓄。但让她高兴的事,学弟学妹们拿到巧克力后都很开心,有人给她写信、比心甚至弹吉他唱歌表示感谢,她被称为“巧克力侠”。
但与此同时,她也收到了不少质疑。每天“99+”的恶意私信涌入她的个人社交账号,这些留言充斥着误解、质疑和人身攻击。有人盗用她的微博图片,乱扣帽子指责她“炫富的时候忘了爹妈赚钱不容易”。有人脑补她与巧克力品牌方有合作,存在利益关系。还有人质疑她自我炒作,想借机出名而已。
她表示,购买巧克力的5万块钱,是她近一年兼职摄影师攒下的积蓄,自己不是富二代,也并非作秀。
“从本科开始,我就一直在做兼职,靠摄影打工攒钱。去年河南暴雨,我就曾到现场做志愿者,当时花了一部分钱。回来后,我又开始拼命攒钱,一直攒到现在。而且我的父母在新闻里得知这件事后,也很开心,并没有责怪我。”
不过陈真真表示,虽然遭到网暴,但她从未后悔过捐赠巧克力。
此外,在得知自己的遭遇后,辅导员也曾打电话来安慰和开导她,朋友们也为她打抱不平。“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希望大家善待网络语言。我希望我是最后一个被网暴的小姐姐,不会再有下一个。”
图2 上海女研究生网暴事件截图
网暴已经不再局限于社会的负面事件。它已经扩展到,热点事件、重大活动、明星网红、焦点人物等。
究竟网暴因何而来?有哪些特征?我们该如何界定“自由言论之批判”与“网络语言之暴力”?又应该遵循怎样的法律准则与道德标准?
面对这样的有深刻社会背景、复杂处置难度的重大议题,作为平台方的互联网科技公司,在处理网暴时,面临哪些困境,该承担什么责任?这是值得我们思考。
二、网络暴力成因分析
从发酵到消退,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咨询专家、中国传媒大学王四新教授发现,网络暴力有七个关键节点:
网友或粉丝发难潜伏期,“道德审判”和攻击,“道德审判和推脱”攻击扩散和爆发,极端事件发生,第三方介入(主流媒体/网络平台),各方谴责,当事人或相关方回应。
之所以现在网络的暴力行为愈演愈烈,王四新认为,其中很大的原因在于,网暴成因具有主观操控性:
首先,网络信息传播的隐匿性和复杂性“成就”了网暴单向性。
施暴者可以隐藏现实身份,逃避法律等制裁。网络弱化了网民对自身身份的认知,降低了发言者、传播者的责任心。施暴者们掌握话语权,“群起而攻之”对于当事人通常是“单方面碾压”。其次,网络媒体中的信息不能完整全面地呈现出事件的全貌,例如上海女子外卖事件中,网民只关注到了200元话费过少,而没有掌握在解封之后,女子准备给余先生送一面锦旗,同时还打算约余先生一起吃饭的信息。
图3 网友对于上海女子外卖事件的部分评价
其次,网民构成复杂容易失去理性思考。
超大规模的网民人数,使网络环境更加复杂,网民对待相同信息反应也会不同。网民素养参差不齐,部分网民法律意识淡薄、接受信息有限,被信息洪流席卷并反复横跳,大概率成为网络暴力的帮手。
个体容易在多数人的冲击下,投入所谓的“主流”观点。失去理性思考之后,极易做出语言暴力行为。
事件的负面评价一旦蔓延开来,网民便不自觉地成为“乌合之众”。
一方面,个体容易陷入沉默与趋同。当与网暴群体价值背离的意见发出,并受到攻击后,人们为了避免成为众矢之的,或放弃表达,或加入群体,网暴的声音会,在不断消除异己的过程中,壮大力量,引发舆论。公众舆论更多条件下,是趋同行为。
而另一方面,群体化容易放大偏激情绪。施暴者聚集为群体后,网民遭受双重压力。群体外压力,使世界只剩一种声音,群体内的压力,让个人与集体裹挟着向前,群体为个体壮胆,或群体内的个体迫于内部压力,产生顺从于群体的行为,由此产生了站在道德制高点对当事人进行指责或恶意揣测的不理智的行为。
最后,流量至上的媒体在作怪
媒体类型多样化发展,使得个别媒体常使用骇人惊闻的标题,以及,充满争议性的内容吸引流量,以此来扭曲事实,混淆视听,构成事件拐点,以推高流量,而非事实真相为出发点,为网络暴力再添一把柴。
三、网络暴力的影响与反思
当今,网暴从线上扩散到线下,需要网络执法机构,和当地执法机构协同执法,相关系统和协同策略还不完善。而网暴治理过程中,同时涉及公开数据和私有数据,很难主动监测和分析受害者私人信息。
从实际操作的层面上来看,网暴的一大特点,就是短时内、激烈的情绪迅速发酵,暴力的语言瞬间向单个目标聚焦、倾泻。
无论是当事人,还是理性的旁观者,都希望能够这些内容快速被处理。根据团队的初期调研,对有关于网络暴力的论文、政策等进行综合分析,初步得出治理网络暴力的几个关键点:
第一,网络暴力应该严管
通过上海女子事件可以发现,网络暴力的危害可以延伸到现实中,给被施暴者巨大的心理伤害,甚至付出生命如果网络暴力不能得到遏制,将可能造成更多无辜的生命死亡。
第二,法律必须有所作为
网暴者相当于用言语杀人,滥用网络暴力导致被施暴者者自杀的人,必须要承担责任。被施暴者及家属可以通过收集相关证据,采用法律的手段让网暴者得到应有的惩罚,为自己讨回公道。也应依法确定个人信息发布者主体权限,比如,自我公开、司法公开、政府部门依职权公开的信息,这些个人信息公开属于合法公开范围。
第三,关注被施暴者的心理健康
自杀事件的发生往往是被施暴者在现实生活和网络空间同时遭遇挫折导致的,本来平时生存压力就很大,网暴者的辱骂和指责更加重了其抑郁心理,导致了被施暴者的自杀。
第四,网络平台必须尽力防范网暴
相关平台应该采取了一些防范制止网络暴力的措施。网络平台作为网络“看门人”,也有必要承担起更大的责任。通过语言检测、封号管理、设置投诉渠道等措施,及时减少舆论的发酵和对当事人的伤害。
治理网络暴力不可能一蹴而就,提升网络文明也需久久为功。近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2022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新闻发布会,介绍2022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情况,具体包括10个方面重点任务,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开展“清朗·打击网络谣言”专项行动。持之以恒、一步一个脚印,汇聚更多向上向善的正能量,我们必能消除网络暴力滋生的土壤,共建网上美好精神家园。
图4 2022年国家推出整治网络暴力的“清朗行动”
网络暴力数据分析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