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朐淹子岭风景区
“淹子岭”应为“晏子岭”
图文 | 张铭璇
临朐县境西南边界有村名曰“淹子岭”,其西有南北向山岭横亘,海拔高度867米,是临朐县内地势最高的村庄。
中华民国《临朐续志·山水·淹子岭》记载:“淹子岭在三县顶南,山半有渊,水深莫测。”
三县顶,实为一座极高的山峰,是临朐县、益都县、博山县的三县交界山;其东为临朐县境,其西为博山县境,其北为益都县境。在三县顶东南便是淹子岭,岭东侧便是淹子岭村。
据《临朐县地名志·嵩山·淹子岭》解释:“清同治年间,国姓自今淄博市桓台县西槐峪村拓荒至此,渐成村落。因处淹子岭(山)之阳,故名。”可见,村名是借用山名而起,全村共有四五十户,人口有200多人,分国、王、韦三姓。
一道山岭冠名“淹子”,是何道理?
土著居民解释:“淹子岭村西绝壁下,有天然泉水,汇水成池,宛如淹子,故名。”但以本人考析:此地泉水仅是滴沥而下,汇集成池也不是淹子。今之“龙泉池”乃是1990年新建,而南北路东侧的大水池,亦是当代所修,根本不是历史遗迹,以此作为“淹子”之说的来历则是牵强附会。
《临朐续志·山水·淹子岭》虽然解释:“山半有渊,水深莫测”,以此作为“淹子岭”来历的依据;但这不能掩盖“淹子岭”一词的自相矛盾。
临朐方言所谓“淹子”,是指水深莫测,人入其中则易淹死,仿佛水鬼之渊薮,怪异而恐怖,如《临朐八景诗》之“弥水澄清通地底”者,方为“淹子”之属;而淹子岭下,泉水滴沥,在古代仅仅是蓄水成池,以供土著居民瓢舀罐汲而已,如此规模岂能称“淹子”?
再说古人起名冠地,至少涵义明晰,寓意深邃,确切表达语境,如“淹子”一词,可以称“淹子河”、“淹子湖”、“淹子湾”、“淹子沟”,意即河、湖、湾、沟之深水处有淹子;唯独不能在一个词里自相矛盾地称“淹子山”、“淹子岭”、“淹子峰”!水往低处流,淹子岂能出现在山、岭、峰之顶巅?今之“淹子岭”即属此类自相矛盾的地名!有鉴于此,本人才质疑“淹子岭”一词的真实来历。
淹子岭地处齐国边疆,齐国长城横亘南山棱脊,北邻三县分界,为临朐贯通博山的必由之路。《临朐续志·山水·淹子岭》记载:“淹子岭北有小径,西达博山。”可证此地为古代交通之要地。
联系历史,结合地理,鄙人以为:“淹子岭”应为“晏子岭”。
晏子乃是齐国丞相,辅佐齐国帝王治理天下,鞠躬尽瘁,兢兢业业,在任之时到齐国边境视察军备,调研国防则是其份内之责。
由于晏子曾经实履此地,故被时人命名此山为“晏子岭”。后因年久,谬谬相传,土人不知晏子故事,遂藉山泉附会,讹称“晏子岭”为“淹子岭”。
现在,晏子岭已成“房车露营公园”,房车、帆棚、蒙古包成为外出旅游者的体验地。
远离城市的喧嚣,聊品山野的宁静;一曲短笛,送走夕阳,几声鸟鸣,迎来黄昏;小酌山酒,蝗蝎为肴,山月为灯,吸云润肺……桃源之趣,岂不快哉!
张铭璇,字御词,笔名张未弛,网易历史名博,临朐城西张家庄人,系明朝进士张印立直系十三世孙,个人专著:《临朐名胜志》、《石门坊考》、《三皇庙志》、《海岱节俗考》,主编《九州名胜•潍坊旅游系列丛书》,潍坊市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家谱学会理事、潍坊市摄影家协会会员,现在石门坊风景区工作。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