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自我修养心得体会
最近,各学校的职称评定结果陆续揭晓,参加评选的教师可谓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有的教师愁眉苦脸,唉声叹气;有的教师意气风发,脸上的喜悦随处可见,连表情管理都已经完全失效了!
职称是教师永恒的话题,同时也备受争议。职称备受争议,无非就是两个原因:
第一、职称评价体系包容性太差。在其他行业里,能力就代表收入,能力越强收入越高,身份地位,行业认可度也就越高。比如木工行业,木匠的收入、身份地位,社会认可度要比木工的高,木工又比学徒高。
而教育行业有点怪,代表收入,代表身份地位,表示行业认可的东西不是能力,而是职称。也就是说,在这个体系里,你的能力不能称为“能力”,被认定过的能力才叫“能力”。比如你会造飞机,评价体系里没有这一条,那么你的这项能力就不能算“能力”。你想要获得收入或者认可就必须要去发展与评价体系相匹配的“能力”。
教师的核心能力是教育教学能力
第二、教师的核心能力得不到体现。教师的核心能力是教育和教学能力,而教育教学能力是无法量化的。比尔盖茨都说“现在暂无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更何况是教育评价体系!
但是在评职称的时候,你需要拿出能量化的成绩。比如,你感化了50名调皮捣蛋的学生,让100名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升,让200名学生变得更勤快,提升了300名学生的自信心,这些事都能反映你的教育能力,或者说这些事才是教师最应该做好的事。但是,很可惜!这些事无法被量化或评估,所以它不算你的“能力”。
那你应该怎么做?你要上过3门课,每年累计课时要有200节,主持科研项目要有2项,班主任履职年限要有5年,要让2名学生获省奖,参加教师教学能力比赛拿1项奖。(有量就行,反正质也无法评估)
评职称需要量化的指标
我们可以简单思考一个问题:有两项工作,一项是无法被量化,投入再多时间也很难出成绩,不容易被学校社会认可;一项是可量化,在评职称时有优势,容易被学校和社会认可。如果你是一名教师,你会怎么选?
或许,除了追求职称上的晋升,教师更应该追求职业层级的晋升。我从教十年一次职称都没评过,甚至连评职称的机会都没有,但我依然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去做好各项工作,还能投入大量的时间去发展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因为,我明白一件事情,任何职业都有一定的发展规律,我们需要真正突破的是职业能力。作为一名教师,最可悲的不是职称没上去,而是职称上去了但职业能力没上去。
张桂梅老师和她的学生
在大学的时候,我看过一篇关于职业发展的文章,文章讲述的是古人对职业发展规律的认知。文章把职业发展分为七个阶段,分别是奴、徒、工、匠、师、家、圣。
奴。我们看到这个字,应该会想到“车奴”、“房奴”、“奴隶”等。“奴”最显著的特点是主动性差,比如有的学生,你教他知识,他不愿意学;你让他实践,他不愿意动手;教他做人的道理,他不愿听;甚至让他简单地打扫一下教室卫生,他都不愿意。这样的人有“奴”的特点,需要通过教育来感化。
房奴
徒。通常指“学徒”,比如木工学徒,汽车维修学徒等。“徒”最大的特点是能力不足但愿意学。比如在汽车维修行业,有的学生或许无法独立完成发动机故障维修,但他愿意跟着师傅学或者自己研究发动机维修方法,这样的学生可以称为“徒”。我们通常把实习的学生都称为学徒,这样的表述其实是不准确的,有的学生能力不足但又不愿意学习,这类的学生还未达到“徒”这层级。
学徒
工。能做好一定范围内的一些事,常见的有木工、漆工、泥瓦工。根据所作事情的复杂程度,可以细分为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比如汽车维修钣金工,初级工要能完成拆装工作,中级工要能完成车身表面小损失修复,高级工要能完成车身结构件的矫正维修工作。
匠。“工”进一步发展就能成为匠。“匠”显著的特点就是精通一门手艺或学科,需要具备一定的创造能力,要能解决更加复杂和更细节的问题。我们经常听到的有铁匠、银匠、木匠、泥瓦匠、教书匠。
以银匠为例,如果你只会制作一两款手镯,那你还不能称之为银匠,你只达到“工”的水准,你能做市面上大部分的手镯,也能做项链、戒指、耳环、头戴装饰品等,而且能做很精细,才能称为匠人。
银匠
我们通过观察工具也能看出一个人是否达到匠人的水准,如果一个人一直使用常规工具开展工作,那他的职业层级应该不会太高。如果一个人在使用大量的专用工具,而很多工具还是自制的,那他的职业层级不会太低。我在大理拜访过一名德高望重的银匠,他的工具墙上挂满各种奇形怪状的工具,据他介绍这些工具都是因工作需要而制作的。
木匠自己创作的工具
所以,你不要觉得“教书匠”是一种自谦的称呼,其实它代表的是高水准。如果你达到“教书匠”的水准,意味着你不仅要能教会悟性较高的学生,还能教会天赋一般的学生,甚至是能教会反应较迟钝的学生。为了做到这一切,你要去创造自己独特的教法,甚至自己要去创造教具。
我以前的舍友,他的教学内容是发动机构造,他床底下塞满各种他自己制作的实物教具,那些仅仅靠播放ppt授课的教师的教学效果肯定不如他。老实来说,也有可能有的教师干到退休还没达到这一层级。
师。“师”是由“匠”发展而来,能力要求要比“匠”高,不仅要精通一门手艺或学科,而且还要具备较高的教学能力。简单来说,手艺要精而且能把他人教会。比如在教育行业,你自己总结了一些有效的教育教学技巧,而且你能教会其他教师使用这些技巧,那在教师中你算达到了“师”的层级。
专业教师教女孩弹钢琴
我们现在所说的教师、培训师多少有点徒有虚名的味道,有的人毕业后就直接来到学校当教师,他并没有经历过行业里的徒、工、匠阶段,他或许会教但手里不见得有东西。特别是职业学校的教师,如果你没有从事过汽车销售工作,没有成为销售中的精英,就去上汽车销售课程,这多少有点不合理。自己都没卖过车,或者卖过车但一部都没卖出去过,你凭什么把学生教好。当然,也存在一个小小的问题,行业里的匠人真的愿意来学校教书吗?
总之,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清醒一点,我们名义上被尊称为教师,但实际上或许还差得很远。当我们让自己变得名副其实,才算完成自我修炼。我们会抱怨有些学生没礼貌,在学校里遇到我们都不会打招呼。但是,如果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或许他们不是这样想的,他们的想法或许是这样“这个人什么都没教过我,我凭什么要称他为老师”
教师应该名副其实
家。所谓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家”要能解决行业问题。因此,“家”的社会认可度也较高,比如有教育家、企业家、经济学家、心理学家等。
匠人为了完成复杂的作业,需要创造自己的工具。“家”为了解决行业问题,则需要创立自己的体系。比如企业家,他除了盈利还要能解决社会问题,他需要提出自己的可行性方案,需要建立自己的经营管理体系。如果,你在教育教学方面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而且帮助许多教师解决了这些问题,那你也算达到“家”的水准。
如果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看,学校真的不缺教师,而是缺教育家类型的教师。因为这样的教师,对学生的帮助肯定更大。我自己花了5时间将自己的教育教学心得整理成书,并计划再花5年出3本书,也就是为了突破“家”这一层级。要成为名副其实的“家”,我或许需要投入毕生的精力。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塑像
圣。“圣”的责任更大,需要能解决人类的问题。也就是说,不管你是做什么行业的,圣人总结的东西对你都有帮助。所以,中国历史上能被称为圣人的人也不多,我们经常说“两个半圣人”,他们分别是孔子、王阳明(王守仁)、曾国藩。不过,行业里的圣人倒不少,比如诗圣杜甫、木圣鲁班、茶圣陆羽、酒圣杜康等。
孔子像
职称有上限,而职业能力没有。教师作为一种职业,那么我们应该努力去突破自己的职业层级,不断发展自己的职业能力,这或许才是教师自我修炼的正道。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