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牌位摆放风水
清代很多关于帝后丧葬制度的史料中,经常会提到“点主”仪式。正常情况下,凡升祔太庙的皇帝和皇后的神牌都是在陵寝制作的,一式三份。皇帝、皇后入葬后,当天就要在陵寝的隆恩殿举行点主仪式。那么什么是点主礼呢?
点主礼并非帝后专享点主的“主”字用在凶礼上,主要是指“神主”、“木主”,通俗地说就是牌位。点主礼由来已久,在封建时代被认为是国人践行“慎终追远”孝道观的重要载体。时至今日,仍然有不少地方沿袭此做法。
古时,家中有长辈去世,子孙后代要提前制作一个牌位,牌位最后的文字一般是“某某之主位”,不过在书写文字的时候,“主”字要写成“王”字。
等到丧礼举行的那天,家属要请知县老爷,或是当地的绅耆上堂,用笔加上最后一点,这就是所谓的点主。点主仪式完成后,家属谢礼完毕,孝长子怀抱“神主”,将“神主”安放在神龛上,至此“点主”仪式完成。正因为点的是“主”这个字,所以就叫“点主”。
清代时,民间都行点主礼,点主礼也是整个丧礼过程中最为隆重的一个环节。旧时死者的牌位是要安放在祠堂里面,接受供奉和香火。可以说民间的点主礼,是孝道的体现,也是古代宗族观念的一种体现。
帝后的点主礼略有不同按清制,帝后去世后,陵寝工部要按照规定制作神牌,一份放在陵寝隆恩殿,一份放在北京太庙,还有一份放在盛京太庙。
与普通百姓不同,因为帝后,乃至皇贵妃、皇子福晋、亲王福晋的神牌上,最后两个字并不是“某某主位”,而是“某某神位”,并且神位都用满汉两种文字。
比如乾隆皇帝的神牌文字为:“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神位”;孝庄文皇后神牌的文字为:“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纯徽翊天启圣文皇后神位”。按制,皇帝的神位既有庙号也有谥号,皇后则无庙号。
除了帝后、皇贵妃、福晋之外,妃及以下的名位的神牌最后两字不是“神位”,而称“之位”。所以皇室的神牌中,并没有“主”这个字。按理应该叫“点神”,但由于受到中原文化以及民间的影响,也统一叫“点主”。所以这个概念是要搞清楚的。
帝后的点主礼是如何举行的陵寝工部在制作帝后神牌时,要将“神位”的“神”字最后一笔不写,等到行点主礼时,再由皇帝钦点大臣补写神字的最后那一竖。
清代皇帝对点主礼十分重视,比如雍正元年九月初一日,康熙帝和孝恭皇后葬入景陵地宫,同日在隆恩殿举行了点主礼。雍正令大学士嵩祝、王顼龄为康熙帝的神牌点主;命大学士马齐、户部尚书田从典为孝恭皇后的神牌点主。
再如乾隆二年二月三十日,在泰陵隆恩殿令大臣鄂尔泰、张廷玉、三泰、任兰枝为雍正帝和孝敬皇后举行点主礼。
对于点主大臣的选择,是有很高的标准的。按照乾隆帝的话说:“点主大礼攸关,必取其人品素优,老成端悫者,俾之敬谨将事,方克称尊奉之隆仪。”
前面说到,帝后神牌的“神”字只缺最后一笔,那么皇帝为何要让两个大臣一起点主呢?难不成这一笔还要两个大臣一起写吗?史料中对此并没有给出具体的说法,但原因也很明显。
因为清代帝后的神牌都是满文在左,汉文在右,神牌制作时不仅汉文“神”字要缺最后一笔,满文同样也是如此。因此以满臣点满文,以汉臣点汉文,也在情理之中。
帝后的点主仪式十分隆重,皇帝要身穿吉服,点主的满汉大臣各一人,俱穿朝服。执事官、陪祭官俱穿蟒袍补服。鸿胪寺官员引王以下,入八分公以上官员,由东西台阶上月台,在月台上站立。文官五品以上,武官四品以上在月台下排立。
帝后神牌摆放在案上,点主大臣到案前一跪三叩头,起立后各就各位,提笔在神牌上写下最后一笔。然后退立两旁。至此,整个点主仪式结束。
帝后的神牌有三份,不过陵寝工部在制作神牌时,只需将其中一份的“神”字缺笔,另外两份则完整书写。点过主的这一份要送往北京的太庙,隆恩殿以及盛京太庙的神牌则无需点主。正常情况下,送往北京太庙的神牌,到达的当天就要举行升祔太庙的仪式。
说起帝后的神牌,其实也不仅仅是供奉在陵寝隆恩殿,还有北京、盛京太庙这三个地方。天坛的皇穹宇和皇乾殿,紫禁城内廷的奉先殿,以及养心殿的东佛堂。当然,北京太庙以外的神牌,都不要点主。
清代帝后的神牌的样式也是不一样的,比如供奉在北京太庙和天坛的神牌,其底座分别为长方体和须弥座;而供奉在养心殿东佛堂的神牌底座是有雕刻图案的,且文字为阴刻汉文,不书满文。
现在不管是到北京太庙还是清东陵、清西陵,都看不到清代帝后神牌的实物,这些大多被收藏在故宫博物院,御史到过故宫不少回,但也没有见到它实物,只能从相关史料的图片上一睹真容。
备注:近来发现有不少平台作者恶意抄袭。御史在此声明,所有文章仅发布于头条、百家两个平台,在没有得到授权的情况下,不得侵权发布,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