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牛头角摆放风水
贵州省黔东南州麻江县宣威镇简介
中文名称:宣威镇
外文名称:
行政区类别:乡镇级
所属地区:麻江
行政区划:17个村(社区)
政府驻地:麻江县宣威镇光明村
电话区号:0855
邮政区码:557600
地理位置:贵州省黔东南州
人口:3.9万人
方言:北方方言
宣威镇毕架村腊白
麻喇全景
特色村居
侗家木屋
宣威镇乌羊麻
一事一议使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一、行政区划
宣威镇是麻江县的一个农业大镇,在县境东南部,位于北纬26°21’—26°31’,东经107°33’—107°47’。东西长16.5公里,南北宽15公里,面积222平方公里。东与凯里市、丹寨县相接,南邻都匀市,西靠贤昌乡,北与龙山乡接壤,东北与下司镇相邻。辖17个行政村和一个居委会,人口39481人,其中农业人口35678人,非农业人口803人。有耕地面积27248亩(其中田17247亩、土10001亩)。世居苗、汉、布依、仫佬、畲、瑶等民族。现有镇属单位和县直驻镇机构22个。
二、建制沿革
平定长官司
元置瓮包(袍)蛮夷长官司,司署设于瓮包(袍),隶属新添葛蛮安抚司。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6月,改置平定长官司,司署设于平定,隶平越卫军民指挥使司。次年6月4日改隶清平卫指挥司。弘治七年(1494年)5月21日,改隶麻哈州。万历十二年(1584年)。于司境置瓮袍哨。
时平定长官司辖地纵60里,横30里。清代,于司东下司和铜鼓设分司,名下司铜鼓联司,由麻哈州长官权宜所置,为平定长官司分领施政此官。联司在两地设置,一在下司上庄门,一在铜鼓塘坎边。联司对河外苗寨实行控制。清末至民国初分司废。
今宣威镇属于过去的平定长官司辖地之一部分。
宣威土舍
明万历十四年(1856年)置宣威营,系军政合一建制,授土千总。营署设在者亚(苗语音译名,在今宣威镇西)。时设锣鼓营、上营和营盘三个营地,隶属麻哈州。清降为外委土舍,舍置迁至宣威场门楼边,称宣威土舍。
明弘治七年(1494年)5月21日,平定长官司属都匀府麻哈州所辖。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将八寨厅属咸宁堡划归麻哈州宣威土舍管辖。
平定司辖东一牌,东二牌和河外北三牌。东一牌辖琅琊、岔河、枫香营、黄莺、腊白、鸡东(基东)、瓮袍、斗(陡)坡等13寨;其余两个牌所辖的不属今宣威镇域地。
宣威土舍辖东三牌、东四牌。东三牌辖宣威场、黄土、比富、瓮城、鲤尾、塘铺、翁保、枫香寨、营上等16寨(其中有9个寨现属龙山乡);东四牌辖下铁厂(倘)、卡乌塘、卡乌汛、罗伊、大富囊、小富囊等11寨(其中有4个寨今不属宣威镇)。
宣威区公所
民国3年(1913年)1月12日,废麻哈州,建麻哈县,以县城为中心按方位建区。今宣威镇属东南区所辖。
民国19年(1930年)3月,麻哈县改称麻江县。次年2月,县行政建制调整为6个区。二区区公所驻宣威。今宣威镇域地归时宣威区所辖。民国28年(1939年),县调整行政区划,设城关、东埠、宣威、下司4个区。今宣威镇域地归时宣威区所辖。民国30年(1941年)推行新县制,县以下不设区,设乡(镇)、保、甲直接由县管理。民国38年(1949年)8月,宣威镇辖场坝、东门、比富、甲树、咸宁、瓮城、翁保、罗伊、卡乌、卡乌大寨、翁东等保;笔架乡辖琅琊、中寨、笔架、腊白、平定、黄莺、岩头、安鹅、基东、瓮袍等保。时宣威、笔架两乡镇域地即今宣威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建置
1949年11月14日麻江解放后,基层建置沿用区、乡(镇)、保、甲。是年12月2日建立杏山、乐埠、下司3个区。宣威镇和笔架乡归下司区所辖。
1950年1月,设龙山区(驻龙山),宣威镇及笔架乡属龙山区所辖,年末,废保、甲制,改为行政村、组。
1954年,龙山区更名宣威区(驻宣威)。辖13个乡。其中宣威、甲树、咸宁、卡乌、瓮城、瓮东、黄莺、平定、笔架等9个乡属今宣威镇(有4个乡今属龙山乡)。
1956年7月23日建立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时,麻江县从都匀专区(今黔南自治州)划归黔东南自治州后,缩并乡镇,宣威区辖的宣树、卡乌、咸城、笔平、东黄等5个乡今属宣威镇(另2个乡今属龙山乡)。
1957年2月,全县31个乡(镇)调整为17个片,宣威区辖的宣威、卡乌、笔架3个片今属宣威镇。12月,撤片恢复宣树、卡乌、咸城、东黄、笔平5个乡。
1958年9月,全县17个片的124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建成11个人民公社。宣威公社辖光明、连明、和平、幸福、新民、新中、城江、城中、沙甫、下龙江、上龙江、富江、新罗、苗岭、上苗岭15个高级农业社,笔架公社辖红星、幸福河、师林、新街、红江、福兴、红旗、清坪、白平9个高级社。这两个公社今属宣威镇。
是年10月,全县四个区建立4个公社,实行政社合一。宣威区称为“八一公社”(乡镇改为管理区,亦称工区;高级社称为生产大队)。八一公社辖39个大队,其中宣威、甲树、比富、咸宁、铁倘、瓮城、翁保、罗伊、卡乌、富江、枫香、龙江、苗岭、笔架、中寨、琅琊、陡坡、腊白、平定、虎场、瓮袍、安鹅、基东、瓮偿、黄莺、岩头等26个大队今属宣威镇(另有13个大队今属龙山乡)。
1961年8月,撤销一区一社,恢复区建置,管理区改为公社。宣威区辖的宣威、笔架、基东等3个公社今属宣威镇(龙山、河坝公社今属龙山乡)。
1962年10月,撤销区建制,县直接领导公社,原区所在地的宣威公社称为中心公社。
1963年恢复宣威区建制。宣威区辖的宣威、卡乌、基东、笔架4个公社今属宣威镇(龙山、共和、河坝3个公社今属龙山乡)。
1969年3月,撤消区建制,将全县25个公社调整为15个公社。宣威、卡乌两个公社合并为宣威公社;笔架、基东两个公社合并为笔架公社。
1970年,恢复区建制。宣威区辖的宣威、卡乌、基东、笔架4个公社;属宣威镇(龙山、共和、河坝3个公社今属龙山乡)。
1983年,县更改重名大队名称,将虎场大队更名为蒲席塘大队,笔架公社中寨大队保持原名(将龙山公社中寨大队更名为里三寨大队)。
1984年,撤销公社建制,建立乡(镇),生产大队改为村民委员会,生产队改为村民小组。宣威公社改为宣威镇,卡乌公社改为卡乌乡,基东公社改为基东乡,笔架公社改为笔架乡。
1992年“撤、并、建”(撤区、并乡、建镇)后,将宣威、卡乌、基东、笔架4个乡镇合并建宣威镇,镇政府设在光明村。辖光明、咸宁、翁保、城中、铁倘、甲树、比富、卡乌、富江、枫香、翁东、龙江、罗伊、苗岭、基东、瓮袍、黄莺、岩头、瓮偿、安鹅、笔架、中寨、腊白、水兴、琅琊、平定、蒲席塘27个村和1个居委会。
2004年,对行政村进行改革,将富江、翁东、枫香撤并为富江行政中心村。2005年,将翁保、罗伊村撤并为翁保行政中心村;城中铁倘撤并为城中行政中心村;龙江、苗岭撤并为龙江行政中心村;笔架、水兴撤并为笔架行政中心村;基东、瓮偿撤并为基东行政中心村;平定、蒲席塘撤并为平定行政中心村。黄莺、岩石撤并为岩莺行政中心村,瓮袍、安鹅撤并为瓮袍中心村在撤并村的同时,对村民小组也进行了调整撤并。截至2005年底止,全镇由原来的27个村并为17个村(另有1个居民委员会),203个村民组并为87个村民组(另有5个居民小组)。
三、地理环境
宣威镇处于云贵高原向湘桂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统属黔中高原。由于受南北向地质构造体系的控制,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最高点位于琅琊岩寨,海拔1358米,最低点位于翁东下寨与下司镇交界的河面上,海拔578米,地貌以侵蚀构造为主,并伴有石灰岩岩溶类型;剥蚀构造有连绵低丘。
全镇地貌由东至西大致呈抬升高程,辅以断层谷、剥夷面等特征,属中部低中山河谷类型区和东南部低山河谷类型区。镇境基东、安鹅、瓮偿、瓮城、岩头、黄莺、琅琊村一带就属中部低中山河谷类型区,面积为57.3平方公里,海拔在1000—1200米左右,坡度为21-35度,由于地质结构挤压、切割,西北部山形成脊状,山体庞大,南北走向,河谷成“v”字型,水多成网络状,水利资源丰富。东南部山体不高,呈岗状丘陵,其余多为起伏连绵的山体。
镇境除基东、安鹅、瓮偿、瓮城、岩头、黄莺、琅琊村以外大都属东南部低山河谷区,海拔在600-1000米之间,坡度为25度以下,由于北东向组与北西向组两组扭裂断层频繁交错,剥夷面发育、地表夷平强裂,多低矮山丘,缓坡平台和宽缓谷地连绵成片。河流、溪沟切割密度较大,河谷遍地,耕地连片,土层深厚,水资源丰富。
四、自然资源
宣威镇属喀斯特地貌特征,境内有山、有水、有平地,居住苗、汉、瑶、畲、仫佬、布依等民族的村寨星罗棋布。高山、峡谷、河流、溶洞、大坝、水库、梯田、坡土、泉水、瀑布、幅幅优美的自然景观,绚丽多彩。
境内主要山峰有猴子岩(苗岭山),海拔1358m,断层岩结构,悬崖陡壁,山势雄伟,峰顶插入天际,浮云白雾笼罩,久雨雾散则晴,久晴雾散则雨,为一天然之“晴雨计”。从前,山猴常于峰顶岩山灌木丛中栖息,故名猴子岩。岩下右侧海拔1100m有苗岭上寨,是苗族吊脚楼之天然博物馆。清水江马尾河段流经境内,龙里电站蓄水坝位居村境,河宽水深、风平浪静、碧波荡漾,水边有冲积沙丘,还有悬崖绝壁,到处绿荫葱葱,风光秀丽。猴子岩与此坝区,均属宣威镇清水江风景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宣威镇境内主要有名的山峰有:南头山、天鹅抱蛋山、鸡冠山。
南头山,位于琅琊村,海拔1251米,山体为藤木、乔木、灌木等植被覆盖,枝叶茂盛。山上有国家级测量标志三角点。
天鹅抱蛋山,位于基东村九组,海拔1176米。此山为独峰体,高大雄伟、姿壮,四周悬崖峭壁。山体为藤木、乔木、灌木等植被覆盖,枝叶茂盛,四季常青。山上设有林业监察瞭望塔 。
鸡冠山,位于瓮袍村黄土寨,与龙山乡接壤,海拔1125米。
宣威镇境内溶洞主要有:金流洞、皇帝洞、小河冲溶洞。
镇境内矿藏资源丰富。通过大面积的调查评价与勘查,发现矿产16种,基本探明的矿产有能源矿产金属矿铁、铅、锌、钒、钼,非金属矿重晶石、硅、磷、石英岩、砂岩、硫铁矿、白云岩、萤石、方解石、陶瓷土、页岩、粘土。
五、气候条件
宣威镇属黔东南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气候特征是:冬无严寒,夏无酷署,光水热同季,四季分明,雨量充沛,阴雨日多,日照时数少,湿度大。民颜“地无三千里,月无三日晴”,形象地反映了宣威的气候特点。
宣威镇年均气温15.7℃,1月平均气温5.1℃,7月平均气温25.0℃,年积温4769℃. ≥10℃有效积温初日在3月25日左右,终日在11月8日左右。年降雨量1281.12毫米,无霜期293天, 全年累计日照时数1066.9小时,(年太阳辐射总量兆焦耳/㎡。)
春季:开春时,强劲的偏南风暖流常流入境内,有“早春”天气≥10℃有效积温在3月25日左右。而有时被北方冷空气入侵,气温突降,出现持续阴雨,形成“倒春寒”,影响春播。
六、人口民族
宣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镇。多民族共存早见记载于清道光爱必达《黔南识略》。其载曰:“麻哈州……苗有仲家,东西苗、仫佬、紫僵各种。”现今全镇共居住苗、汉、仫佬、布依、畲、侗、水、土、彝、瑶、壮、回等12个民族,以苗族、汉族、仫佬族、畲族人口较多,其他人口较少的民族多属解放后因工作婚姻等原因及区域归属变化而由外地迁入镇境的非世居民族。解放前未作民族人口统计,1992年“撤并建”时,全镇总人口35693人,其中苗族18203人,占总人口的51%,汉族2855人,占总人口的8%,仫佬族4641人,占总人口的13%,畲族4283人,占总人口的12%,其余的布依、侗、水、土、彝、瑶、回族共5711人,占总人口的16%。
因族别不同,各族的分布成聚居,也有散杂居。苗族主要分布在清水江两岸及苗岭山麓一带。龙江、苗岭、枫香、卡乌、罗伊村聚居铜鼓式服饰的苗族,城中、铁倘村居住城中式服饰的苗族。咸宁、比户、甲树、水兴等村部分村寨也有城中式服饰的苗族散居,其他杂居的多为汉饰苗族。
汉族多分布在机关所在地的光明村及部分边沿村寨;仫佬族主要聚居在基东、瓮偿、安鹅、瓮袍村及其他部分村寨;畲族主要聚居在岩莺、中寨、琅琊村及其他部分村寨;布依族主要居住在笔架、腊白等村。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流动性大,除了以上较为集中的民族聚居地外,其他民族基本散居在全镇各村。
七、风景名胜
乌羊麻3a级景区
乌羊麻的陈家寨、龙家寨相隔杨昌河相望。羊昌河在此曲折回环形成“三道拐”特色景观,河两岸与寨内古木参天、四季郁郁葱葱,境内其他景点有仙女姊妹坡、犀牛脚印凤凰爪印岩、陡岩潭裂岩瀑布、明清古坝等。苗寨四周原始松林环抱,内生长有金弹子、四方竹等名贵珍稀植物。外围紧邻宣威光明、翁保大寨、龙山改江、九层岩、小山等地数千亩蓝莓基地。寨内二层吊脚木楼和三间两进吞口式木质平房占百分之九十以上。寨内建有观光停车场(1200平方米)、迎宾门、游客接待处、踩歌堂、风雨桥、观景台、蓝莓观光步道、河岸观景栈道、农家乐、消防、垃圾处理等硬件设施。
药谷江村大健康康体医药文化区
麻江县卡乌药谷江村景区建设以大健康产业发展为背景,围绕 “草药、心药、慧药”核心文化体系建设,集苗医苗药及中医药大健康养生度假、美丽乡村“农旅结合、文旅结合、体旅结合”发展的原生态自然江村风光、国学及儒释道经典智慧生活文化体系、大中华文化源头融合发展于一体的高端综合性养生度假旅游休闲生活示范景区。以大健康示范、道地苗药种植、特色民族医药、康体休闲、养老养生、健康乡村生活方式、高品质农业等特色经济板块融合发展,大区域、大产业、大辐射,形成特色的高端经济产业发展带示范性综合大健康产业示范区。
目前该景区建设投入资金约6500万,完成县道033公路翁保-卡乌段公路和药谷花海菊园种植及食苑、茶舍、售票亭、观光步道等设施建设,全面启动卡乌清水江大桥、风貌改造、三线下埋、道路铺装、污水处理、改厨改厕、龙舟赛道及移民安置等工程。
美丽乌羊麻
(一)乌羊麻概况
麻江县宣威镇乌羊麻苗寨是2006年贵州省批准立项的全省102个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之一和贵州省级名胜风景生态旅游盛地的有机结合项目之一,乌羊麻交通便利,距沪昆高速公路出口下司站21公里,距黔东南州府凯里41公里,距凯里-黄平机场93公里,距沪昆高铁凯里站25公里,距夏蓉高速羊甲出口44公里,距省道台(辰)~下(司)线2.5公里和新建中的凯(里)都(匀)大道0.9公里,北通龙山镇16公里,至麻江县城42公里。乌羊麻隶属贵州省麻江县宣威镇翁保村,其耕地671亩,水面300多亩,林地2000多亩,森林覆盖率达70%,平均气温16.8"c,平均海拔670米,降雨量1100ml,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乌羊麻现有73户,人口320人,劳动力154人,初中以上劳动力36人,其中高中文化12人,大专2个,中共党员7名。
乌羊麻的陈家寨、龙家寨相隔杨昌河相望。羊昌河在此曲折回环形成“三道拐”特色景观,河两岸与寨内古木参天、四季郁郁葱葱,境内其他景点有仙女姊妹坡、犀牛脚印凤凰爪印岩、陡岩潭裂岩瀑布、明清古坝等。苗寨四周原始松林环抱,内生长有金弹子、四方竹等名贵珍稀植物。外围紧邻宣威光明、翁保大寨、龙山改江、九层岩、小山等地数千亩蓝莓基地。寨内二层吊脚木楼和三间两进吞口式木质平房占90%以上。寨内建有观光停车场(1200平方米)、迎宾门、游客接待处、踩歌堂、风雨桥、观景台、蓝莓观光步道、河岸观景栈道、农家乐、消防、垃圾处理等硬件设施。
2014年陕西海升集团落户乌羊麻,现已建成无土栽培有机草莓种植基地。麻江县瑞泽蓝莓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乌羊麻蓝莓种植户组建,连片蓝莓种植面积已达1300多亩,形成了目前麻江县最大规模的麻江蓝莓连片种植基地。另有部分群众发展西瓜、太子参特色种植和野鸡、林下土鸡、蓝莓斗鸡、田鱼、牛等特色养殖。
麻江县宣威镇乌羊麻全景(张旭东)
(二)乌羊麻苗族族称、族源
乌羊麻苗族自称 “乃尤”、“嘎闹乃尤”,意为我们是属于“尤”这个苗族支系的人,属于苗族四大支系之一“嘎闹”中的“嘎尤”分支。凯里、雷山、丹寨等“嘎闹”苗族称其为“乃尤”,意为尤人。麻江畲族人称其为“阿哟”、“阿尤”,意为崇拜鸟的族人。周边汉族称其为 “稗子黎”或“百子莲”,此名称来由一说是该支苗族是上古九黎部落中的燕子部落(苗族称燕子为“闹把灵”),一说是根据该支系苗族妇女的发箍顶呈多籽莲花状而命名,具体来由正在考证之中。乌羊麻苗族与县内城中、咸宁里委、比富村、甲树村、冬瓜冲、瓮依、改江上寨、丹寨县兴仁镇城江村和兴仁村、都匀市的坝固、王司、基场、甲双、甲登等地苗族为同一地域内的同一苗族分支。
据清《黔书》《黔南识略》、民国《八寨县志稿》《三合县志略》《都匀县志稿》等记载,称为“尤”的这支苗族元朝以前居住在丹寨县中部、西部夭坝司地区(宣威地区在明清属八寨厅飞地),后因尤人“赍果”起兵反抗朝廷(大约明朝正统〈1436~1449年〉至成化〈1465~1487年〉)遭到镇压而外迁。《苗族贾理.村落篇》记述,“居住在佐梭(今宣威镇咸宁),居住在匝亚(今宣威镇所在地),是个名为奏的尤人崽。”匝亚即元明代史籍中记载的“者亚”,在今麻江县宣威镇境;“居住在凹播,居住在撒搜,是尤人名奏,是尤人名琊。”“凹播”、“撒搜”也为苗语称谓的古村落名,“凹播”就是翁保大寨一带的苗名。据此推算,乌羊麻苗族迁居到此可能已达530—580年左右。
麻江县宣威镇乌羊麻风雨桥景观(张旭东)
(三)乌羊麻地名由来
乌羊麻苗语称“凹样骂”,意译为水深而可以淹没马匹的地方。据卡乌《张氏族谱》记载,很早以前,卡乌大户张氏出钱从卡乌古渡口铺设一米左右宽的石板路(现仅存数处古花街路遗迹),途径乌羊麻接通龙山到达麻江,方便雷山、凯里、丹寨等县客商运送盐米前往麻江、都匀下广西和都匀广西等远方货物运往卡乌渡口。乌羊麻修有过河石磴,马帮经过乌羊麻,需要卸货放马凫水过河,或骑马的路人至此必定下鞍过磴。因石磴处水深,马过河时被淹没仅露出马头,苗民故以此情况命名该地。
麻江县宣威镇乌羊麻观景台(赵龙才)
(四)翁保乌羊麻地区苗族文化情况
翁保乌羊麻地区是一个典型的苗族聚居地之一,民族文化风情多姿多彩。村民平时喜吹芦笙、唱苗歌、跳板凳舞,苗衣制作、苗族刺绣、酸辣(汤)肉食制作、狗肉稀饭、灰制魔芋豆腐、麦芽糖制作等技艺保存完整。
1、语言、文字
翁保乌羊麻地区苗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操北部次方言的北部土语。虽全寨人都会讲汉语,但苗语仍为为乌羊麻90%以上群众之间的主要交流语言,仍然是传承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
2、服饰
翁保乌羊麻苗族妇女服饰属苗族长裙型。古时衣色尚青,衣料多选自织花椒土布。妇女衣服型款不分老幼,均为右衽型制,边沿饰以自编花带。下穿长裤,前后各系围片一块。束发,头部围以黑白相间方格织锦头围,未婚妇女发髻戴莲花形状银质发箍,喜插以燕子鸟雀形状银饰装饰的银质发簪,项戴银圈。已婚妇女仅束发,围头围后搭上织锦方巾或毛巾并卷成向上耸立的尖牛角状。男装上着黑色对襟衣服,下着大裆宽裤,头戴青布包头。老年男女普遍喜好吸烟,出门腰间系挂烟袋、烟斗。
3、歌舞
舞蹈:翁保乌羊麻地区歌舞有芦笙舞、铜鼓舞、板凳舞、祭祀舞四种。乌羊麻、翁保大寨、冬瓜冲各有芦笙队一支,重大节庆和迎宾仪式均能作出色表演。嘎尤苗族居住地域内各寨都有祖先祭鼓踩鼓的传说,但目翁保苗寨有铜鼓一面,翁保大寨吴家湾留有踩鼓堂遗址一处。据老人们讲,原先这面铜鼓在祭祀时才用,偶尔也用在庆典仪式上,踩鼓步伐和卡乌、丹寨清江两地的相似。板凳舞较为简单,苗族妇女大多会跳。至于苗族祭祀舞,舞步古拙、有芦笙舞步、也有踩鼓舞步,跳法独特,但仅有巫师会跳。
嘎尤苗歌:嘎尤苗歌有古歌、情歌、山歌、迎客歌、敬酒歌、苦情歌、劝世歌、送葬歌等。古歌曲调古老沧桑、山歌婉转清扬犹如天籁,与其他苗族有较大的差异。
4、特色饮食:酸辣、稀饭、古法制糖、灰制魔芋豆腐、盐烙豆腐。
翁保乌羊麻嘎尤苗族喜食酸辣,平时猪、牛、鱼肉等肉食都以酸辣底汤火锅煮食,尤喜制作狗肉、鸡肉、鸭肉、鹅肉稀饭,有的加入香草、粽叶等配料,味道清香,健脾胃,长精神。以前喜食枫叶染黄的糯米饭。善于制作麦芽作酵母的红薯谷花糖,包谷谷花糖,灰水魔芋豆腐。小酒(尾酒、类似米醋)煮过的魔芋脆嫩可口,可炒、可煮。盐烙豆腐在烧热铁锅中加盐后烙制而成,香浓豆味中夹杂盐香锅巴味道,风味独特。
5、节庆
翁保乌羊麻嘎尤苗族和周边苗族一样,都过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月半、重阳节、中秋节。嘎尤苗族最为重视的节日是“七月半”,嘎尤普称“农敢嘿”,意为吃新米,素有年小“月半”大的对待态度。每年农历七月十三那天,家家户户捉田鱼、煮新米饭(早熟香)、插香瓜,大家饭后欢聚一堂跳芦笙、唱苗歌。新米节期间夜晚,村村寨寨群众齐聚一堂放腰篓鬼神通灵问卜、放地牯牛自娱自乐、仪式神秘庄重,嘎尤苗族祭祀、歌舞、宗教等文化淋漓展示。
6、宗教
翁保乌羊麻嘎尤苗族宗教信仰主要有祖宗、神灵、自然等多种信仰。
苗族公祖蚩尤崇拜:传说苗族先祖蚩尤为牛首人身、无所不能的神,嘎尤苗族神龛上供奉象征蚩尤头像的水牛头角,嘎尤巫师均以牛角形状的铜质法器驱邪赶鬼。
家族祖宗崇拜:每餐饭动筷前,有父母亡故的当家人必先往地上掐肉、滴酒、放饭粒进行供奉。每逢节庆,家家户户必须在神龛前摆上酒菜供奉先祖,并一一邀请亡故祖宗前来享用。
神灵、自然信仰:信仰土地神,大多数苗寨均立有土地神庙进行供奉;信仰水稻神,祭祀、问卜、驱鬼、送丧等活动均请水稻神当先;信仰枫树神和构皮树神,他们认为苗人为枫树所生,衣服为构皮树神所赠,苗族迁徙定居之处,大多先种上这两种树以供平时祭祀;信仰石神,石头是巫师问卜的另一法器,体弱多病的小孩可拜石神保佑,议榔立规必栽岩石为证。
7、上古农耕物候文化
嘎尤苗族是蚩尤历法与农耕文化的忠实传承者,翁保乌羊麻仍有部分老人会用《苗族贾理.创世篇.制订历法》中详细记述的苗甲子(由12生肖和28宿组成、共84个苗甲子)进行耕作安排,会用古老的折茅法、观鱼骨法、称水法判断来年气候。
8、苗族古代法制文化、 理老制、寨老制、“议榔”制度、神判等方式是古代苗族维持社会秩序的一套行之有效的古老法制体系,在翁保乌羊麻仍有部分传袭。
9、传统体育
(1)高脚隔螺(陀螺)。利用老油茶树、梓木、鸡血榔等坚实细密的木材砍制而成,脚与螺身等高,利用构皮树皮搓绳作为打螺鞭,玩法有比赛转动时间、比赛打螺花样、砸转螺等。
(2)赛马。翁保地区以前靠马作为运送物资的运力牲畜。群众好赛马。赛马方式有赛速度和花样赛马(地方叫赛小走马,比赛马匹的步伐花样)。
(3)武术。翁保一带群众好练苗族武术,武术表演是每年春节聚会的主要表演内容,现在,全村会苗族武术的群众有20多人。
10、历史文物:陈家寨120以上年苗族民居一栋、陈家寨120年以上抱柱贺联1对、龙家寨150年以上苗族民居一栋、盐马古花街路数处、500年以上水坝一处、祭祀用牛角3对、踩鼓堂遗址一处、铜鼓一面、18米左右直径老水车遗址一处。
11、民间神话传说
龙家寨传说:传说龙家寨寨子脚下是一个四根石柱支撑的龙洞,寨子地面四平八稳,洞中有一条马首、牛角、蛇身、牛蹄的神龙居住洞中,保佑翁保一带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现风雨桥上去的悬崖下原是深不见底的龙潭,人们时常看见一个马首牛角的怪兽头部在潭中游动,以为是一匹长牛角的神马,其实是那条龙喜欢到此戏水玩乐。这龙原是天神的一位神子,下凡游玩到了乌羊麻,看这里山环水绕,人们勤劳善良就舍不得回天宫了。后来七仙女也游玩到此发现了龙的踪迹 ,神龙惊慌失措之中撞断一根柱子返回天宫去了,弄得龙洞上顶往宣威方向倾塌,所以现在河边码头那边才是斜的。龙家寨龙姓人家迁居于此之后才叫龙家寨,传说古时龙家寨全是一家连着一家的青瓦吊脚木楼,天下大雨,人走完全寨都不会被淋湿。那时龙家寨是乌羊麻过往客商的一个重要息歇留宿地点。一次火灾把原龙家寨烧毁之后,龙家寨的子孙便迁出往外居住,现在周边许多龙姓人家祖籍都是这里。
仙女姊妹坡传说:
乌羊麻桃花岛往上150米左右处有个古枫树环绕的湖潭,名叫仙女湖。仙女湖往沟渠上方有五个连成一排,互相跟随前往仙女湖的山坡群,前面两个亭亭玉立,当地人把这五个坡叫做仙女姊妹坡。传说七仙女下凡到乌羊麻一带,发现这里风景胜过天界。返回天界之后,老是缠着玉皇大帝让她们回到乌羊麻玩耍,玉皇大帝执拗不过只得同意,但又给她们立了一个规矩:给一天时间去乌羊麻,晚上鸡鸣三遍前必须返回。如果能给当地群众办了一件以上好事的,可以允许化身为山坡随时游玩,完不成做好事的任务,就仅此一次。
七仙女一起到了乌羊麻便分开自由活动。老大、老二、老三、老四、老五各自选择了修水坝蓄水、教群众刺绣、教群众医病、教群众唱歌娱乐、教群众吹芦笙跳舞等任务。老六、老七年幼贪玩,忘记了天庭法纪的严厉:老六乘云驾雾前往罗伊下面清水江边戏水去了,老七顺乌羊麻河水往下游到陡岩潭瀑布哪里游泳。她们玩到鸡鸣一遍时才想起任务在身,老六想搬来巨石堵住罗伊下面清水江峡谷建成水库灌溉翁保、罗伊一带的农田,老七想在老大修坝的下方再修一道坝。玉皇大帝为七位女儿早点回家,安排公鸡菩萨缩短了鸣叫时间,弄得老六只能慌慌张张往清水江里扔了几块石头,就是今天当地人叫做碓叉石的那几块石头,她慌乱之中居然把张三丰的碓叉石搬来了;老七仅仅胡乱用石块泥土垒了个土坝,后来土被水冲了,现在只有一道蓄不了水的“坝”。
老大、老二、老三、老四、老五的任务完成的很好。老大修的那道坝还在用,当地人叫“古老坝”、也叫“仙女坝”,坝址在翁保大寨对面牛寨坡的下边。老二、老三、老四、老五教当地苗民学会了刺绣、医病、唱歌娱乐、吹芦笙跳舞等技艺。现在那五个仙女坡就是她们的灵魂可以随时寄身游玩的化身。老六、老七完不成任务,就永远没有机会回到乌羊麻了。
清水江一带的苗族把乌羊麻这条河叫做天河,后来他们放腰篓神通灵上天,都要把人的灵魂引到乌羊麻这里,再由仙女把灵魂带上天上。
麻江县乌羊麻乌羊麻桃花亭(赵龙才)
(五)翁保、乌羊麻地区的独特自然景观
围绕乌羊麻核心区,目前发现了数处可开发供游客参观的自然景观、景点。
太极湾:桃花岛和龙家寨相互错开前探,两两呼应,一阴一阳,犹如自然天成的两只易经太极图的鱼眼,清澈的羊昌河绕着两只鱼眼边沿缓缓流动,构成了一幅天然太极图。苗族群众把太极湾这一段河流叫做天河,放腰篓神(稻花魂)都要把人的灵魂引导这个地方,兴许与这里形如太极图有一定的关系。
仙女湖:太极湾往上右边150米处有一处约二、三十亩的湖湾,湖水清澈,湖中有一绿草如茵的小岛,湖湾周边绿树环绕,仙女群坡向湖而来,水面倒影风光潋滟。传说这里是仙女下凡游水嘻戏的地方。
仙女坡群:仙女湖往沟渠上方有五个连成一排,互相跟随前往仙女湖的山坡群,前面两个亭亭玉立,后面几个紧紧相随,当地人把这五个坡叫做仙女姊妹坡,传说这五个山坡是七仙女中老大到老五在乌羊麻的化身。
犀牛蹄印群:在前面两个仙女坡的坡脚之间,有一条流入仙女湖的潺潺溪水,溪水往上中段处右边有片百余平方米的缓坡石板,当地人称此石板为犀牛蹄印或石头开花。石板上深深陷有七八只清晰的水牛蹄印,这些牛蹄印有大有小,好像是牛群在此经过。除了牛蹄印,还有一些类似鸡爪、鸭蹼的印迹。传说仙女在此戏水,被凡人发现后变身为牛、凤凰等慌乱逃走,因而留下了这些足印。
乌利河峡谷:从仙女湖往上到平定村寨湾滩河段,大约2.5公里的路程。河两岸高山耸立,各种植被郁郁葱葱,白鹤、野鸭、打渔郎等水鸟时而出没其间,水面上时常看到鱼儿跳跃,静谧之中不乏自然生灵的活泼点缀。
陡岩潭裂岩瀑布:从新风雨桥沿河往下500米左右是羊昌河与宣威河交汇处,往右拐是一个深不见底的深潭,当地人把此潭叫陡岩潭、也叫卧龙潭。潭水往宣威方向是一堵高、宽约十余米的悬崖,宣威河从上倾泻而下形成瀑布,颇为壮观。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悬崖自然向前裂开一块巨石矗立潭中,形成了目前的裂岩瀑布景观。
陡岩潭水下溶洞(水帘洞):陡岩潭瀑布下隐藏着一个洞口,从洞口划舢板可进入洞内。该洞可通宣威镇城中村麻嘎苗寨,洞长不下十公里。根据进过洞的老人讲,里面很宽,有很多奇特的溶岩景观,里面有火堆等有人居住过的痕迹。翁保四组的水库修起来以后,洞口被淹,要水性好的人潜水才能进入洞中。瀑布岩石裂开之后,洞口被堵,不再有人能进洞。
麻江县宣威镇乌羊麻农民画步道(赵龙才)
(六)翁保、乌羊麻地区苗族部分传统禁忌
大年初一不能在自家屋里对镜梳头,梳头地点须选在自家茅房。洗漱用水不能倒出屋外。女孩到别家串门前须等自家兄弟先进门自己方能进入;新年动土,须根据男主人生辰八字确定动土日期,并请客庆贺;孕妇忌参加婚礼、葬礼等红白喜事,忌在有丧事人家中吹口哨;男女朋友正恋爱且未举行婚礼前,女方不得触碰男方家灶台; 忌外人(男女)在自己家中有亲昵举动;忌妇女触摸神龛、法器等祭祀用物,出嫁女子回娘家不得触碰灶台;改嫁女子回娘家不能进入堂屋。
麻江县宣威镇乌羊麻水碾房(赵龙才)
麻江县宣威镇乌羊麻景观——水车(张旭东)
麻江县宣威镇乌羊麻望月台(张旭东)
乌羊麻桃源岛(张旭东)
乌羊麻苗寨村民杀年猪(赵龙才)
宣威市档案局网络综合治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