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瓦隆大炮(普通话在线观看纳瓦隆大炮)
(温馨提示:本文约5100字,图19张。原创不容易。谢谢你的耐心。)
喜欢老电影的军迷应该还记得上世纪60年代上映的战争片《纳瓦隆大炮》。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由6人组成的盟军小队潜入爱琴海一个名叫纳瓦隆的小岛,试图炸毁德军部署在岛上的两门重型海岸炮,从而确保附近岛屿上英军的航运安全。由著名影星格里高里·派克主演的《纳瓦隆大炮》因其扣人心弦的剧情和生动的人物形象赢得了高度评价,并获得了第34届奥斯卡更佳视觉效果奖。它被视为二战突击队电影的杰作。除了几个主角,本片其实还有一个重要角色,那就是德军重机枪。这个故事虽然是虚构的,但反映了二战时期人们对岸炮威力的普遍认知。
■电影《纳瓦隆大炮》海报(上)和片中德军重型海岸炮(下)。
在二战前的几个世纪里,在重要港口和海岸线上修筑堡垒和设置火炮是抵御海上攻击的主要手段,而沿海堡垒是比浮动舰船更稳定的射击平台。所以在军舰和堡垒的对抗中,尤其是堡垒保护得好的时候,军舰往往处于劣势。几个世纪的海战教会了世界各国的海军将领,除非绝对必要,否则舰队应该尽量避免与沿海堡垒交战。这个原则即使在二战期间也没有太大变化。
■几个世纪以来,海防要塞一直是海防的主要方式。
随着海军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海军力量的崛起,二战时期海军的攻击手段更加多样,攻击距离超过了舰炮和岸炮的射程,降低了沿海堡垒的作战价值。事实上,大多数沿海堡垒在二战中并没有起到预期的作用。但在特定海域的反登陆作战和火力封锁作战中,岸炮仍对敌方构成严重威胁,甚至可能逆转战斗进程,改变战斗结果。虽然像这样的例子不多,但还是能证明古代海防设施的有效性。本文将盘点二战时期海岸炮的优秀战例。
下沉“布吕歇尔”
1940年4月初,德国发动了旨在占领丹麦和挪威的威塞尔河演习。根据作战计划,重巡洋舰布吕歇尔号、卢佐夫号、轻巡洋舰埃姆登号和部分轻舰组成强大的入侵舰队,任务是搭载登陆部队进攻挪威首都奥斯陆。4月8日,德国舰队从斯文宁德起航,布吕歇尔号载着163步兵师的800名登陆兵。德国舰队半夜进入奥斯陆峡湾,遭遇挪威巡逻舰。得到警报的挪威人迅速熄灭了峡湾两侧的灯塔和航标灯,德国舰队只能以12节的速度沿着峡湾缓缓向北行驶。
■今天,280毫米岸炮仍然保存在挪威奥斯卡贝格的堡垒上。
4月9日凌晨4点20分,当德国舰队通过峡湾最窄处时,附近的奥斯伯格堡突然打开探照灯,锁定了“布吕歇尔”号。一分钟后,堡垒的280毫米克虏伯岸炮近距离开火,立即命中两枚炸弹。一枚击中了舰桥上部的反[/k0/]指挥所,导致主测距仪失准,另一枚击中机库,引发火灾。
■1940年4月9日上午被岸边炮击,即将翻船的重型巡洋舰“布吕歇尔”号。
“布吕歇尔”号遭到攻击后,立即进行反击,试图加快速度逃离炮台的火力范围,但附近其他炮台的150毫米岸炮也开始向它射击,舰体被反复打得到处都是,舵机失灵,速度下降。4时34分,挪威岸基鱼雷发射管发射的两枚鱼雷击中“布吕歇尔”号,损坏了锅炉房和机舱,导致全船功率损失,功率损失60%,4时50分瘫痪。在随后的几个小时里,德军官兵努力抢救这艘军舰,但大火引爆了一个副炮弹药库。大爆炸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点燃了燃料库,最终无法挽回。“布吕歇尔”号在7点30分倾覆,距离该舰服役仅半年。“布吕歇尔”号的悲剧证明,在机动不便、黑夜条件下的狭窄水域,大型战舰极易受到沿海堡垒的攻击。“布吕歇尔”号是二战期间被沿海炮击击沉的更大战舰,但这一胜利并没有改变挪威沦陷的结局。
保卫威克岛
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军机动部队突袭珍珠港,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后,整装待发的日本陆海军部队也向西太平洋美军阵地发起了攻击。威克岛就是其中之一。当时岛上驻军由陆战1防营约400名官兵组成,配备12 7毫米岸炮6门、76毫米高射炮12门、12挺12.7毫米机枪和30挺7.62毫米机枪,以及陆战vmf。进攻威克岛的日军主要由第6水雷队组成,包括3艘轻巡洋舰、6艘驱逐舰、2艘哨艇(由旧驱逐舰改装)、2艘运兵船和3艘潜艇,搭载2个陆战队中队约660人,并由驻扎在马绍尔群岛的第24空军空队支援。登陆行动由少将yooka dingdao指挥。
■美国陆军的51倍口径127mm舰炮也作为岸炮使用,威克岛警备队使用该型炮。
从12月8日开始,日军飞机就一直在连续攻击威克岛空,vf-211的14架f4f有8架被炸毁,但岸防设施基本完好。12月10日夜,日本舰队抵达威克岛海岸。由于海况原因,很难释放登陆艇进行转移。日军不得不将预定的夜间登陆改为白天迫降。12月11日上午,日本巡洋舰和驱逐舰逼近海岸,准备炮击美军阵地,掩护登陆部队抢滩。之一防卫营营长詹姆斯·德弗罗少校命令所有岸炮保持沉默,直到日本船只靠近。
■这幅画展示的是1941年12月11日威克岛炮台127mm岸炮射击日本军舰的场景。
岛上传来的隆隆炮声让日军大吃一惊,急忙投入战斗。位于威克岛的a堡,与日军旗舰巡洋舰“西漳”号交战。美国声称打了几轮,但日本的记录显示没有明显的损害。但“西漳”号在岸上炮火威胁下,被迫释放烟幕,向南撤退。皮尔岛上的l炮台瞄准“疾风”号驱逐舰,在3700米的距离开火。至少有两枚炮弹直接击中了该舰的弹药库,引起了大爆炸,并在两分钟内沉没。全船只有一人幸存。这是之一艘在太平洋战争中被击沉的日本军舰。威尔克斯岛上的b堡与驱逐舰弥生号和木月号交火,迫使两舰在烟幕掩护下撤退。鉴于美国海岸的激烈火力抵抗,少将·奈刚不得不取消登陆行动,带领他的队伍撤退。月如号驱逐舰被美军剩余的四架f4f轰炸,沉没了。
■日本驱逐舰“高枫”号因威克岛美军海岸炮击沉没。
日军在威克岛的之一次登陆以失败告终,损失两艘驱逐舰,伤亡400多人。威克岛的岸炮部队在这场战役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取得了对日本海军的首次击沉战果,创造了二战时期岸炮阻击登陆作战的成功范例。12月23日,日军重整旗鼓,在“龙飞”和“黑龙”舰载机的支援下,终于攻克了威克岛。
田岛之战
1944年6月,美军发动“谷物进口商”行动,进攻马里亚纳群岛。7月下旬,美军占领塞班岛后,继续在天宁岛实施登陆作战。岛上的日军警备队是陆军第50联队和海军第56警备队,其中后者掌握着强大的岸炮力量,拥有10门140毫米岸炮和3门英制152毫米岸炮,隐蔽在多个阵地。虽然美军在登陆前进行了长达一个月的海上空火力准备,但并没有对日军舰炮阵地造成明显的破坏。
■今天,天宁岛上的日本岸炮遗迹。
7月23日,登陆前一天,美国舰队炮击天宁岛西北海岸时,遭到3门140毫米岸炮的反击。战列舰“科罗拉多”号发射了60发406毫米炮弹,摧毁了日军的岸炮。7月24日登陆日,美军舰队转移到该岛西南海岸的天宁镇沿海水域,进行登陆前的例行火力准备,实际上是佯攻。为了让日军相信美军将在此登陆,一些美军军舰甚至逼近到离海岸不到3000米的地方实施炮击,从而为隐藏在天宁镇以南约3公里处的3门152毫米岸炮提供了射击机会。它们都被部署在沿海悬崖的洞穴中,此前美国军方没有探测到这些洞穴。
■战舰“科罗拉多”号,在天宁岛遭到岸炮攻击。
7月24日7时40分,日本舰炮突然向靠近海岸的“科罗拉多”号发起速射,当时该舰距离海岸只有2700米。由于距离近,目标大,日军岸炮的命中率很高,短时间内造成相当大的伤害。科罗拉多号被22发子弹击中。虽然炮弹无法穿透重装甲,但上层建筑的反[/k0/]炮群受损,7门反[/k0/]炮丧失战斗力,火炮从20mm炮到127mm炮不等。枪组成员伤亡惨重,43人死亡,198人受伤。在目睹了“科罗拉多”号的攻击后,来自侧护的“诺曼·斯科特”号驱逐舰逼近到离海岸线约1800米处,用全部火力压制岸炮阵地,吸引日军火力。结果,该舰连续被击中6次,其中舰桥中两枪,前后烟囱中一枪,鱼雷发射管中一枪,5号主炮中一枪。包括seymour owens上尉在内的22名官兵丧生,57人受伤。在15分钟的交火中,日本岸炮打了28发子弹,打伤了两艘美国船只,造成320人伤亡。
■美国驱逐舰“诺曼·斯科特”号被日本海岸炮击时的位置。
遭到日军岸炮攻击后,科罗拉多号迅速转移火力,与轻型巡洋舰克利夫兰号和驱逐舰雷米号一起,对日军岸炮实施火力射击,使其再次陷入沉默。然而,直到7月28日,田纳西号战列舰消耗了70发356毫米炮弹和150发127毫米炮弹,这个阵地才被彻底摧毁。田岛战役是太平洋岛屿攻防战中日本舰炮少有的亮点。
多佛大炮派对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密集、威力更大的海岸炮部署区域一定是英吉利海峡最窄的多佛海峡两岸。1940年6月法国战败后不久,英德在海峡两岸的多佛和加莱部署了当时最强大的重型海岸炮群。英国舰炮的任务是阻止德军可能穿越海峡的登陆行动,同时打击试图穿越海峡的德军船只;德军岸炮的任务是封锁英国海峡航运,对英国本土进行远程炮击,从而打击英军士气。
■1942年在多佛海岸建造中的英国381毫米岸炮阵地。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英国和德国都把各自武库中更大口径的岸炮搬到了多佛海峡岸边。德军在加莱部署的重型岸炮包括3门406毫米岸炮、4门380毫米岸炮、3门283毫米岸炮和4门210毫米岸炮。此外,德军还将调动远程列车炮加强火力。英国在多佛海岸的重型岸炮包括2门381毫米岸炮、2门356毫米岸炮、2门234毫米岸炮和6门152毫米岸炮。后来又增加了3门343mm的火车炮。在整个战争史上,在同一地区部署这么多重型岸炮几乎是绝无仅有的。英国和德国的岸炮群隔海相望,随时炮击出现在靶场的目标,甚至相互展开炮战。这个庞大的炮队持续了四年。
■位于法国加莱海岸的德国托斯堡的406毫米岸炮。
虽然英德岸炮威力强大,射程几乎覆盖整个多佛海峡,但双方岸炮都表现不佳,无论是反舰作战还是反炮作战都收效甚微。战争期间,被英军岸炮击毁的轴心国舰船只有4艘,另有一艘潜艇在负伤后被艇员击沉。德国岸炮的记录只有两艘运输舰。重型岸炮的低效在1942年2月的“海峡冲刺”中充分暴露。当时,德国战列舰“沙恩霍斯特”号、“格涅斯瑙”号和“欧根亲王”号在20多艘轻舰的护航下,穿越多佛海峡返回德国。多佛海岸要塞开火拦截,但都没有击中目标。大多数炮弹偏离目标超过1600米。最后,德国舰队安全突破海峡,到达目的地。
■展示1942年2月“海峡冲刺”的绘画。
多佛海峡沿海枪战充分证明了口径越大越好。重型海岸炮虽然威力大,射程远,但射击程序复杂,反应速度和射击速度慢,不适合攻击海上机动目标。其战斗力主要表现在潜在威慑和战时宣传。
海岸警卫队队员
二战期间,利用岸炮部队成功击退敌军海上进攻的案例非常少,但岸炮的作战价值应该更多地从对进攻方的潜在威胁来评估。毕竟在当时,任何海上攻击或登陆作战的策划者都不得不考虑岸炮部队的存在,尽量避免将己方部队置于敌方岸炮部队的攻击之下,从而改变攻击方向或方式。这方面最突出的例子恐怕就是诺曼底战役了。盟军之所以放弃加莱海岸,选择在诺曼底海岸登陆,德军在加莱部署的重炮群是一个重要因素。此外,太平洋战争开始时,日本陆海军对新加波和菲律宾的袭击也证明了岸炮的潜在威力。
■部署在新加坡海岸炮平台上的英国381毫米重型岸炮。
战前,扼守马六甲海峡的新加坡和矗立在马尼拉湾口的科雷吉多尔岛是海防的重点。英美两军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建设大型海防设施。新加坡被誉为“远东之一堡垒”。英军在岛上部署了包括5门381毫米重型岸炮在内的大量岸炮,以抵御来自海上的攻击。美军在筹划马尼拉湾防御时,还加固了科雷吉多尔岛和周边几个岛屿,并部署了大量岸炮封锁进出马尼拉湾的通道。最著名的是有“水泥战舰”之称的德拉姆堡炮台。上面安装了2门10米厚的356毫米岸炮,用混凝土保护,足以抵御任何火炮攻击。日军在进攻新加坡和马尼拉湾之前,鉴于两地海岸炮兵力强大,放弃了从海上正面突击,从陆地进攻。通过横渡柔佛海峡,占领巴丹半岛,达到瓦解英美军队防御的目的。
■位于马尼拉湾口的美国德拉姆堡(fort drumburg)炮台,装备有两座356毫米岸炮,一式两份。其布局酷似军舰,被称为“水泥战舰”。
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欧洲的苏德战场。从1941年9月到1944年1月,列宁格勒被围困了900天。德国和芬兰军队切断了该市南北的所有陆上联系,但他们从未从芬兰湾方向发起海上进攻。原因是位于芬兰湾中部的克兰施塔特占据主导地位。这座港口城市和海军要塞位于列宁格勒以西约30公里的科特林岛。它守卫着通往这座城市的海上通道,是苏联海军波罗的海舰队的主要基地。在苏联港口和科特林岛海岸周围修建了多达22座沿海堡垒,任何试图进入芬兰湾的德国船只都无法逃脱它的火力攻击。同时,海岸火力部队也可以支援列宁格勒周围军队的防御行动。虽然德军有权控制空并经常轰炸克兰施塔特,但他们一直无法压制其岸上的炮兵部队。所以德国海军不敢强行进入芬兰湾。德军试图利用芬兰湾结冰的机会进攻克朗斯塔特,但也被岸上的炮兵部队打得粉碎。如果列宁格勒失去了克朗斯塔特的掩护,将直接面对德军从海上的进攻,最终可能会沦陷。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海军在克兰施塔特部署的152毫米岸炮。
标签
纵观二战期间的海防作战,海岸炮及其堡垒仍是海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某些战役或特定战场条件下仍能发挥相当大的威力。但总体来看,随着海军力量正逐步从传统的水面舰艇向以航母为中心的新型舰队转变,在高机动性、远程攻击的新型作战模式下,传统的沿海堡垒无法机动,控制范围有限的弊端暴露无遗。即使是射程最远的海岸炮,最多也只能控制100公里左右的海岸线,而攻击方可以选择自己火力范围之外的地方进行攻击或者空中攻击空。二战后,随着喷气式飞机和导弹武器的发展,海岸堡垒终于淡出了战争舞台。
■如今,挪威的德军283毫米岸炮阵地是“格涅斯瑙”号战列舰的主炮塔。
收集和报告
推荐阅读: